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达人

卫星星座:量子卫星和北斗导航卫星有什么区别?

分享到

量子卫星和北斗导航卫星有什么区别?

GPS卫星星座的工作卫星是21颗,在轨备用卫星3颗。由三大部分组成为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中国卫星总数是多少?

美国航天业冒险家马斯克近日号称要发射约1.2万颗低轨道卫星组成“(StarLink)星座通信网,让Wifi信号阀盖全球每一个角落。但我国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也都分别提出了建设300余颗和156颗低轨通信卫星星座的计划。两个计划的首颗技术验证星都预定在今年发射。中国的低轨星座计划全国两会开幕在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3月2日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航天科技集团正在部署一个低轨道通信卫星星座。至二期工程时实现系统能力平滑过渡,卫星总数最终将超过300颗。计划在年内启动全球移动宽带卫星互联网系统建设。它将成为全球无缝覆盖的空间信息网络基础建设,为地面固定、手持移动、车载、船载、机载等各类终端提供互联网传输服务。这个卫星互联网系统可以在深海大洋、南北两极、“等区域实现宽带窄带相结合的通信保障能力。处于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任何人或物在任何时间实现信息互联。低轨道通信卫星星座”应该就是在2016年珠海航展上公开的,全球低轨移动互联网卫星系统鸿雁星座”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的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晓东介绍,鸿雁星座计划将由60颗低轨道小卫星及全球数据业务处理中心组成。具有全天候、全时段及在复杂条件下的实时双向通信能力,60颗卫星将在2020年组网完毕,届时将促进国际通信互联互通,在航天科技集团的2018年商业航天布局中。鸿雁星座的规模提升到了,300余颗低轨道小卫星。工程具体将分3期建设,最终形成全球低轨移动互联网卫星系统“鸿雁星座首发星由西安分院负责研制”预计将于2018年第一季度发射。这颗首发星搭载的相关载荷具有在轨可重构技术,能够开展通信体制验证。实现小型终端联试联调、星地业务试运行,并对卫星测控运管系统进行验证。鸿雁星座的双向数据交互功能,可以保证这些用户在无国内地面网络覆盖的区域。如科考、登山、探险等活动的通信需求,同时可以为应急救援提供有力保障,鸿雁星座可为北斗导航卫星增强系统提供信息播发通道,提高北斗导航卫星定位精度,为航空运输、地信应用、海洋工程、交通物流、精准农业、自动驾驶等需要高精度定位的行业提供定制化服务,鸿雁星座搭载的AIS载荷。可在全球范围内接收船舶发送的AIS报文信息,全面掌握船舶航行状态、位置、航向等动态和静态信息,实现对远海海域航行船舶的监控及渔政管理。鸿雁星座搭载的ADS-B载荷,具有全天候、大范围、远距离、卫星探测合法性等优点,可从外层空间对全球航空目标进行位置跟踪、监视及物流调控,增强飞行安全性及突发航空事故搜救能力。也能够发送信息、语音和图片,手机还能自动播报位置信息和求救信号,为个人野外通信、安全和救援提供有力帮助。未来就不会再有人员失联现象,鸿雁星座推向市场后,将成为(国内)首个能够满足基本卫星数据通信需求的系统“的筹划除了航天科技集团外,——航天科工集团。航天科工集团对于建设低轨道通信卫星星座也有自己的计划”航天科工的“基于小卫星的低轨宽带互联网接入系统“虹云工程脱胎于航天科工之前提出的”

GPS卫星星座的工作卫星和在轨备用卫星分别是几颗

3颗备用卫星

GPS卫星星座的工作卫星和在轨备用卫星分别是什么?

GPS卫星星座的工作卫星是21颗,在轨备用卫星3颗。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为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GPS卫星星座的工作卫星和在轨备用卫星分别是21颗和3颗。

微纳卫星星座和编队组网技术研究进展

1.t引言微纳卫星自上世纪80年代伴随微电子、微机电等技术的兴起而发展至今,全球研究机构广泛认同微纳卫星在微小型化、功能密度、研制成本、发射难度、灵活性等方面具备极大的优势,其单颗卫星在轨功能有限,这也成为阻碍微纳卫星广泛应用于各类航天任务的最大限制条件。采用多颗卫星协同工作,可以显著发挥微纳卫星的优势,同时可以克服其单星工作存在的缺点,也是微纳卫星相关技术研究中最具应用价值和潜力的发展方向。协同卫星更加注重结构功能,即多颗卫星相互配合完成任务。协同微纳卫星系统的定义是:由多颗(2颗或2颗以上)微纳卫星按一定要求分布在一种或多种轨道上,共同协作完成某项空间飞行任务(例如:观测、通信、侦察、导航等),从而使空间飞行获得更大的应用价值。星座和编队组网是协同微纳卫星系统的两种最主要形式。2.t微纳卫星星座和编队组网的特点和应用2.1t微纳卫星星座2.1.1t微纳卫星星座的概念微纳卫星星座是为完成某一特定空间任务而协同工作的多颗微纳卫星的集合,主要目的是通过星座中的多星协同增加对地面的覆盖面积或者缩短重访时间。由于星座执行任务过程中没有固定的分布构型需求,通过单星轨道控制保持对地覆盖特性,各星之间也可以不存在任何信息交换和服务。2.1.2t微纳卫星星座的特点微纳卫星通常工作在低轨(500km-1500km),发射和配置简单,不存在高轨卫星具有的高通信延时,对于构建星座而言优势明显。单颗微纳卫星的功能简单,构成星座的卫星数量较多,卫星寿命相对较低,使微纳卫星星座系统庞大而复杂,同时给地面测控带来较大压力。微纳卫星星座的构建要在任务需求和实现方法中平衡决策,以达到最优的星座性能。微纳卫星星座的性能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对于全球范围、特定区域的最大、最小、平均覆盖度和可见度;对于目标的覆盖质量,对于目标的覆盖时间间隔,地面站、星间链路和天基中继通信系统的覆盖度和可见度;从数据请求或数据采集到用户接收到数据的时间间隔;星座功能冗余以及备份星替补、故障星脱轨能力。2.1.3t微纳卫星星座的应用和发展卫星星座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随着空间技术进步和应用方面需求,使得卫星星座的应用数量日益增加,世界各国相继开展了微纳卫星星座的研究和建设工作。从已建立的各类微纳卫星星座来看,星座从任务功能上可以分为导航星座、通信或数据中继星座、遥感星座(侦察、预警、环境监测等)、科学试验星座等。以下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微纳卫星星座来说明微纳卫星星座的技术发展水平。a)tOrbcomm通信卫星星座Orbcomm卫星通信系统是美国三大低轨移动星座卫星系统之一,能够实现短数据(非话音)全球通信。它具有投资少、周期短、兼备通信和定位能力、卫星重量轻、用户终端小巧便携、星座运行时自动化程度高、自主功能强等优点;它是全球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双向短数据低轨微纳卫星通信系统。图 1 Orbcomm通信卫星星座自1991年起至今。搭载其自行研制的光学系统和相机,星座分布在420km轨道高度、58度轨道倾角的国际空间站轨道和475km轨道高度、98度(或更高)轨道倾角的太阳同步轨道的两条轨道上,采用在相同轨道高密度布置相位不同的卫星的方式提高对地覆盖的面积。图 3 鸽群星座遥感覆盖方式和现阶段部署覆盖范围鸽群星座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具有全球高分辨率、高频次、全覆盖能力的遥感卫星系统。鸽群卫星星座目前已经实现对全球范围的观测,对于绝大多数热点区域和国家甚至可以达到每天超过一百次的观测频次。Planet Labs公司至今已积累了超过80亿平方公里的地球遥感数据,其中鸽群星座自身可以达到3m~5m的对地分辨率,快眼星座可以提供每天高达5百万平方公里的高精度遥感数据。遥感微纳卫星星座是由我国珠海市欧比特公司规划、航天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星座由12颗视频微纳卫星、4颗高光谱微纳卫星及2颗SAR微纳卫星组成,在空间形成一个高效的遥感微纳卫星星座,预计将在未来2~3年内发射部署完成。其首批两颗欧比特视频卫星-1A和1B(OVS-1A和1B)于2017年6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长征四号B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这两颗卫星为视频成像卫星,可实现大范围侧摆、快速凝视,单颗卫星质量55kg,具有凝视视频和条带成像两种工作模式,珠海一号星座将实现对全球遥感数据每5天更新一次。图 4 珠海一号遥感微纳卫星星座该星座在全球范围内采集可见光图像、可见光视频以及高光谱图像等类型的高时空分辨率的海量对地遥感数据,形成全天时、全天候的对地观测能力,并且可以为同一观测对象提供多种类型的遥感数据,实现全方位精准遥感。数据经地面应用系统接收和处理形成高价值的卫星大数据产品,可为全球的政府、企业以及个人等类型客户提供新型的卫星数据服务。珠海一号是我国第一个由民营上市企业投资并运营的遥感微纳卫星星座,也是我国在遥感微纳卫星星座领域迈出的具有开拓性的一步。2.2t微纳卫星编队飞行2.2.1t微纳卫星编队飞行的概念微纳卫星编队飞行指由若干个卫星构成一个特定形状,这个特定形状的各个卫星,单个卫星基本不能单独发挥功能作用,每个卫星都同其它卫星保持联系,共同承担信号处理、通信、有效载荷工作等。各星按编队飞行要求保持队形,需要依靠星间闭环编队控制才能实现。2.2.2t微纳卫星编队飞行的特点编队组网的微纳卫星其任务功能是由整个编队飞行的各个卫星共同来完成,虚拟卫星”同时利用轻巧灵活的微纳卫星代替庞大复杂的大卫星,更大程度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尺度和能力,提供极大的测量基线,还可以实现对同一个目标区域观测数据的干涉与合成从而获得极高的观测精度,编队组网的微纳卫星通常具有灵活的加入和退出机制。各星之间信息交换量大,从而降低了对地面站的依赖,根据编队飞行控制要求的不同。编队微纳卫星可区分如下三类,星间状态测量和控制仅在某阶段或一个时期进行:不须要长期进行测量和控制,编队飞行各个卫星之间有测量信息:因技术难度大、相位同步与要求满足干涉条件非常严格、预算超支等原因,图 5 TechSat-21计划构想图b)t3Csat编队3Csat(3 Corner Sat)三角形纳星由美国三所大学研制,目的是为了实现纳星编队飞行,进行气象立体成像技术演示。其中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研制的两颗卫星于2004年发射升空;新墨西州州立大学研制的一颗卫星研制延迟未能赶上发射时间。两颗卫星由于德尔塔4号重型火箭首次发射时出现问题,发射时未能到达预定轨道。图 6 3Csat中的两颗已完成卫星c)tION-F编队ION-F(Ionospheric Observation-Nanosatellite-Formation)电离层观测-纳星-编队是由美国三所大学研制的用来测量电离层密度不均匀对无线电传播(包括通信、导航、全球定位系统等)的影响的卫星编队。每颗卫星为质量15kg的三轴对地稳定卫星。三颗卫星组成一条串珠型卫星编队,两颗卫星搭载推进系统用于控制串珠型编队的构型。ION-F是国际上第一次进行近地轨道空间环境监测的微纳卫星编队的尝试。又称分离模块化航天器(Fractionated Spacecraft),提出由功能分解、结构分离、无线连接的标准化、模块化编队飞行,实现各种各样组合航天器,在空间执行各种飞行任务,被称为设计、研制航天器的重大技术革命。但由于当时卫星的质量、体积、成本过高而未能进入实际研发阶段。Owen Brown基于现有微纳卫星技术提出了“美国国防高等研究计划署(DARPA)牵头多家公司着手实施,图 8 F6计划构想图3.t微纳卫星星座和编队组网的关键技术3.1t高功能密度微纳卫星技术微纳卫星在星座和编队组网应用中的优势是通过其极高的功能密度实现的。所谓功能密度是指单位重量微纳卫星所能提供的功能,说明微纳卫星重量轻且提供的功能水平高。高功能密度微纳卫星中的“其一是卫星平台各个分系统和部件的功能密集度高,实现消耗更少的系统资源(如质量、体积、功耗等)而输出更高的性能指标;目前微纳卫星的载荷占比一般都在30%~40%左右,才能适应复杂空间任务的需求。高功能密度既是微纳卫星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是在星座和编队系统应用中相比常规卫星最突出的优势,对整个协同卫星系统将产生重要影响,3.2t星座和编队构型设计星座和编队构型在设计上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都需要综合考量效益成本、任务需求、实现难度、运营维护能力等方面因素,无法单纯依赖数字仿真的方法进行设计。对于微纳卫星星座设计而言,覆盖是星座设计的基本点,星座形式、卫星数量就会有明显的不同,针对不同任务也已经实现了持续性全球覆盖、持续性地带覆盖以及持续性或间断性区域覆盖等不同的覆盖要求。对于编队飞行微纳卫星来说。4)在轨运行过程中的任务计划与规划;6)任务数据的分析处理。微纳卫星星座和编队的各卫星之间,如何确定自主运行结构,如何有效传递通信控制,如何进行轨道规划和资源分配,如何建立自主协作控制仿真环境,如何提高系统可靠性,都是未来微纳卫星星座和编队自主运行理论和实践需要解决的问题。3.4t星间相对测量和控制星间相对测量技术主要包括星间距离测量、方位测量和相对位置测量等。对于协同卫星系统各卫星间的相对测量技术,1)基于视觉的相对测量技术:测量卫星间相对距离和角度关系,用于计算相对位置、速度和卫星姿态;2)基于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差分相对导航;3)星间测距系统:通过卫星星载测距系统收发无线电信号,获得各星间伪距或载波相位观测信息,可以得到高精度相对位置、速度和卫星姿态信息。前两种相对测量技术相对测量精度可达到cm级,星间测距系统的相对测量精度甚至可达到μm级。星间相对控制的主要任务是实施编队捕获、编队重构和编队保持,三维轨道位置与三轴姿态,这些自由度经常耦合且难以解耦分开解决,因此对于星座和编队的星间相对控制是一个多变量的复杂系统控制,要从系统级顶层规划控制策略,然后才具体设计控制系统技术。国内外学者已经针对不同星间相对控制任务提出了比例微分(PD)控制方法、离散速度脉冲控制方法、鲁棒控制方法等,3.5t高效率轨道控制和转移技术轨道控制能力是未来微纳卫星组成星座和编队的必备能力,用以实现微纳卫星的轨道控制和轨道转移,这是依赖高效率微推进系统实现的。轨道控制和转移主要存在于三个阶段:1)卫星入轨阶段:由于星座和编队微纳卫星数量较多且经常处于不同的轨道面,由运载直接送入轨道难度和成本都较高,这就需要微纳卫星自身完成从漂移轨道到工作轨道的转移;

要建物联网卫星星座的九天微星,你真的看懂了吗

却一直都在卫星研制及应用的这条主线上。公司现在的两大业务主线分别是“立方星+教育应用系统”卫星物联网是九天微星主要想做的事情,而航天教育则是他们在做卫星的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新想法,教育板块总共给九天微星带来了大概3000万元的营收,依托于自有卫星和细分领域的先发优势。立方星+教育应用系统,今年底会发射一箭七星,实现系统级验证和首次试商用运行“方式启动星座组网和正式商用。预计于2021年底前发射72颗低轨卫星(百公斤级、轨道高度700km、寿命5-7年)“完成物联网星座的全球组网”单颗物联网卫星的研制成本(不含发射)大概会在1000万元左右,就算加上发射费用和后期运维测控等费用。单颗星的总成本应该也不会超过3000万元,终端产品收入和通信服务费用。仅以通信服务费用计算“假设每个终端收取300元/”平均单颗卫星每年服务10万台终端。卫星的收入和成本就能打平,九天微星计划推出三级终端方案供客户选择,分别是卫星模组(适用于已有物联网设备的接入)、整体解决方案(标准化物联网终端+应用系统)以及定制化解决方案(定制化终端)。简单的卫星模组最为便宜。卫星物联网应用场景。星座+物联网应用服务,的商业模式其实早已被ORBCOMM等公司成功验证,只不过在国内缺乏相关的运营经验和市场推广。在卫星物联网领域“九天微星已经与三一重工、中集集团、中信戴卡、中移物联网等多家行业用户和合作伙伴签署合作协议”

“鹊桥”是一颗什么类型的卫星?

中继卫星“该类卫星属于通信卫星”卫星的卫星,因为它们可为卫星、飞船等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极大提高各类卫星使用效益和应急能力”能使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等数据实时下传,嫦娥四号登月探测器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计划将登陆月球背对地球一面的南极附近的艾特肯盆地,由于月球被地球潮汐锁定。它只能永远以同一面朝向地球,在月球背面登陆的嫦娥四号与地球上的测控中心不仅相隔遥远的地月距离,而且还要隔着月球球体进行通信联系。但通信信号无法穿透月球抵达其背面,这就需要中继卫星的帮助来实现数据传输,完成地面测控任务。此次发射奔月之前先发射。卫星的原因”